首页 > 清风苑 > 文化 正文

文化

“塞上好家风”故事⑦——《杏肉·家书·半瓶油》

稿件来源:宁夏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2-14 10:07:55

  开栏语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树立家庭美德观念,培育良好文明家风,日前,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了全区离退休干部家风故事和家规家训征集活动,“清廉宁夏”特推出“塞上好家风”栏目,对部分优秀家风故事进行刊载,敬请关注。

  作为生活的第一空间,每个人身上都会烙上家风的印记。而家风犹如无字的典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这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润物细无声”,对人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当又一个盛夏来临,老家门前,父母亲手栽种的几棵杏树枝头是否还会挂满杏子?记得父母健在时,杏子成熟季节二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晒杏干。把成熟的杏子摘下或从地上拣拾起,用筐抬到门前场院,母亲捏、父亲晒。母亲的脚压麻了,就换个姿势,手抽筋了,就稍微休息一下。父亲跟着太阳的影子,将杏肉一会儿搬到东边、一会儿挪到西边,好让杏肉快点晒干。遇到迅疾的雷阵雨,父亲和母亲更是手忙脚乱,却也不亦乐乎。我们兄弟姐妹谁见了都会说一声,“算了吧,又卖不了几个钱, 还把人累得够呛。”父亲听后定会用朴实的话语,诠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母亲总会说:“添不了斤还能添两呢。”

  20世纪90年代,因工作调动,我举家从彭阳来到银川,父亲的家信随之而来。信中,父亲常常提醒:“银川那里生活水平比咱老家好,但你必须保持原有的朴素节俭作风,生活中处处撙节,长远打算地过日子……”那散发着泥土馨香和旱烟味道的文字,普通又实在的口语白话,盈满了父母的爱和期望。

  2012年的国庆假期,我回家探亲。那些天,是我从军以来和他们在一起最长的时光。一天午饭后,我帮母亲收拾厨房,现在看来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帮母亲洗碗刷锅。杖朝之年的母亲在整理厨具时因手臂无力,装食用油的小油瓶滑落倒地,只有半瓶油又倒掉了一半。母亲赶紧找来小铲,把倒在地面上的油一点一点地铲起倒回瓶中,然后又用平时滋锅用的抹布把地面上的油搌干……看到母亲步履蹒跚、手脚笨拙,加之厨房的地面既没打水泥也未铺瓷砖,我连连劝说母亲,“不就一点油嘛,倒就倒了。再说这里面还有土呢。”可母亲还是“我行我素”,直至收拾干净,“好着呢,油一澄还能吃”,并连连叹气“可惜了”,那种从心底折射到眼角眉梢的惋惜之情令我至今不能忘怀。

  岁月在无言中流逝,往事在回望中放大。如今,父亲母亲都已离世。那几筐杏肉,那仅存的家书,那半瓶油……也许,在父亲母亲看似平淡的生命历程里,还隐藏着许多我不曾看到或不甚了解的方面。

  我的家在“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农村,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老实巴交的农民。从我记事起,无论年成丰歉,我们兄弟姐妹从未有过挨饿的经历。这并不是说我家有多么富裕,而是父亲母亲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始终保持勤俭节约习惯的结果。也正是秉承父母的节俭基因,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加之国家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从穷困、温饱到富裕、小康,芝麻开花节节高。

  笔行至此,泪眼回望,我又想起在料理母亲后事时,父亲对母亲的评价:“洗布褴褛儿衣衫,是旧犹新;烹糠麸菜以为饮,虽粗亦精。”我仿佛又听见了父亲炕头上语重心长的殷切教诲、看到了母亲灶膛前抱柴添火的忙碌身影。这份关爱和牵挂,裹着温情、浸着幸福,别有一种熨帖氤氲在心中、荡涤于肺腑,让我觉得因心有所系而感动不已,更让我感到好像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感召着我,催我向前,策我奋进,使我不敢有半点懈怠、一丝抱怨。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古人讲,“门户之衰, 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父母亲的谆谆教诲、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激励我们在人生路上,保持简朴、始终向前。(作者:杨治安)

>>><<<